鞍师新闻
迎评促建·特色领航 | 音乐学院:师范筑基 艺践赋能
编者按:
以评促建强根基,特色领航展新篇。在教育强国战略指引下,我校即将迎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。这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检验,更是推动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契机。为充分展现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成果及办学特色,即日起,官微正式推出“迎评促建·特色领航”专栏,全面展现我校专业建设、思政教育、教师教育、产教融合、创新创业等改革举措及成效。我们将以“聚焦特色、彰显优势、凝聚共识”为主线,回顾鞍师的育人之路,讲述鞍师人协同攻坚的成长故事,共同见证鞍师教育教学改革的坚实步伐和“争创一流”的奋进力量!
本期聚焦:音乐学院
一、专业概况
一一、专业概况
音乐学院现设音乐学(师范)、音乐表演两个本科专业。自1995年起开设专科教育,2000年开设本科专业,2006年增设音乐表演专业,2011年音乐学院正式成立,2021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(音乐)专业硕士。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6人,其中博硕导师12人、教授5人、副教授22人,具有博士、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89%。学院音乐学(师范)专业深耕基础教育领域,近三年就业率超过90%,累计为中小学输送千余名音乐师资;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依托“六团二队”(合唱团、管乐团等六大专业团队及演出队、曲艺队)强化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,毕业生活跃于文艺院团、文化机构及艺术教育等领域,学院整体形成了“教学能力强、专业基础实、实践创新优”的育人品牌。
二、强化党建创新艺教
学院坚持党建工作与艺术实践深度融合,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,创新党纪学习教育模式,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;构建“双议事规则”制度体系,打造专业化党建队伍,学院获批省级“校园先锋岗示范岗”典型;“双带头人”工作室和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发挥引领示范作用;贯彻“五育并举”“五育融合”理念,构建“优秀校友助成长”长效机制,师生党员队伍和积极分子队伍逐年壮大,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升;推行“双同步”廉政机制,创新党员联系寝室制度,构建“三全”育人新格局。
三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
学院构建“师范+表演+实践”差异化育人体系,深化“师德评价+教学实践+技能竞赛”三位一体师范培养模式,通过实施“三队两组”浸润计划、依托立山区教育局等9家教育实习基地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,教师技能大赛获奖率达90%;音乐表演专业依托“六团二队”艺术实践平台以及省级曲艺产业学院等16家就业实践基地,年均组织“音乐微党课”“社区音乐会”等演出10余场,强化学生职前实践能力。学院按照“外语突出+专业优秀”的组合方式,探索跨专业设立“卓越班”的人才培养模式,目前在三个年级的实验均取得了明显效果;同时,创立“郝苗心音工作室”“辅导员工作室”,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艺术实践相融合,年服务师生300余人次;实施“三全育人”导师制,形成“理论—创作—服务”闭环;与马来西亚高校开展课程共建及师生双向交流,2024年选派12名学生赴外学习并接待45名国际生访学,构建国际化特色育人平台。
四、深化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
学院强化教学信息化、智能化发展,全员推动基于雨课堂一体化的教学创新与实践。《西方音乐史与鉴赏》《音基课程》这2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,其中《西方音乐史与鉴赏》入选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23年拓金计划第四批课程;综合艺术实践教研室获批省级虚拟教研室,建成3门校级智课。近年来,学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、承担省级教改项目5项、在教师创新大赛中获奖3项,形成“金课建设-教研创新-成果转化”协同发展格局。
五、推进科研转化与师资建设
(一)科学研究。学院依托民族音乐研究所,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。近三年,获批并完成省级项目13项,出版著作11部,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,其中核心期刊以上论文9篇,1篇案例入选全国教学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。
(二)成果转化。学院紧密结合教学实际,成功实现了鞍山师范学院首项科研成果转化——“悦音模卡发声机”。并通过送教下乡活动,将成果捐赠给相关地区,有效提升了受助地区音乐教学水平,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。从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出发,学院有1人获评辽宁省教学名师,完成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,获得省级领导批示的资政建议1份,获得市级领导批示的资政建议2份。
(三)国内、国际化合作交流。学院积极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行交流合作,聘请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的任宝平教授、沈阳音乐学院的冯志莲教授、上海音乐学院的于丽红教授、上海师范大学的张春良教授为我校特聘教授,指导教育教学工作,带动教师专业发展。积极拓展国际合作,2023年学院赴马来西亚UCSI大学参加“一带一路”音乐多样性国际研讨会,推动校际课程共建与师生双向交流;联合举办三场国际合唱音乐会及大师班课程。此外,学院与韩国京畿大学开展学术互动,通过海外研学、参与国际赛事等形式,持续提升师生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艺术实践能力,构建“引进来+走出去”的双向交流格局。
六、强化实践教学与创新培养
(一)实践教学。学院匠心搭建“学科竞赛+专业实践+创新创业”三维立体实践平台。音乐课程教学设计、模拟课堂、学科技能等专项教学技能特训,紧密围绕音乐师范生教学特点有序开展,全面提升学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。学院构建“院赛-校赛-省赛”三级选拔体系,由教法教研室教师团队为参赛学生提供一对一、全周期的深度指导,从教学方案设计到课堂细节打磨,做到以赛促练、赛学相长。与此同时,学院聘请学科一线专家对训练成果进行指导与完善。近三年,学院学生在省级教师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,获得一等奖6项,二、三等奖及优秀奖共9项。
(二)技能实训。学院以课堂集中教学为依托,创新推出三笔字“练习、展示、促改、优化”四位一体的训练模式。课堂上,专业教师给予学生精细化指导,学生完成练习后在学院内集中展示作品,师生共同点评,找出问题并及时优化。这种“练—展—评”实训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师范生的三笔字书写水平,更为他们未来音乐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(三)创新能力。学院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,培养独立、创造性的思考能力。全院师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训练活动,并取得优异成绩。近三年,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,省级6项,校级44项;在省级及国家级大创类比赛,如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、辽宁省大学生数字艺术设计大赛、“iTeach”辽宁省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、辽宁省“瑰宝传承”戏曲文化创新创意大赛等中获奖60余项;在专业类比赛如辽宁省大学生艺术展演、戏剧展演、辽宁省大中小学生校园歌曲大赛等中获奖20余项。
(四)实践基地建设。学院与立山区教育局等25所基础教育机构以及艺术培训机构共建实践基地,实施递进式实践培养计划。
七、完善质量保障与学风建设
(一)质量保障。学院实施“三评联动机制”,即学生评教(匿名评价)、同行互评(交叉听课)、专家督导(校级+院级双轨制),开展全过程、全面性和全员性评价。通过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,进行教师评学、学生评教以及教学管理等工作,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监控。通过构建“评价-反馈-改进”的质量闭环和“制度-平台-文化”的学风生态,形成具有诊断预警、动态调节、持续改进特征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。在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,音乐学(师范)专业新增12门选修课,音乐表演专业新增9门选修课,并且持续更新核心课程内容。
(二)学风建设。学院打造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并重的特色育人模式,做实做强创新人才培养、专业技能竞赛、实习实践等工作,营造了浓厚的学生学习氛围。导师在“六团二队”的指导和排练过程中,会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、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,从实践和教学等多角度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综合能力。学生竞赛参与率突破65%,艺术团规模扩大至500人以上,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在95%以上。
音乐学院以“师范强基、实践赋能”为理念,通过差异化培养、国际化合作、科研转化及实践创新,形成“教学能力强、专业基础实、实践创新优”的育人品牌,持续为基础教育与区域艺术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。